12月4日,《中国科学报》聚焦南航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六版头条刊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打造工程力学人才培养典范 》一文,介绍了我校航空宇航学院工程力学教学团队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工程力学方面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进行的改革和探索。现转发全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打造工程力学人才培养典范
2005年6月,博士毕业7年后的高存法回到了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宇航学院任学校特聘教授。彼时,在整个高等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下,他曾想依靠在科研上的精力投入迅速“打开局面”,却发现,这里“有点不一样”——很多老师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13年后,在已经公示结束的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由高存法主导完成的《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与实践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位列一等奖。在这个四年评一次的国家级教学大奖中,一等奖只有50个,其中力学类仅此一个。
对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来说,这早已是自然而然的成果。
获奖只是“副产品”
就在高存法回到南航任教的一个月后,在时任校长胡海岩的倡导下,工程力学“钱伟长班”诞生了。
力学是航空航天科技的基础性支撑学科,航空航天力学问题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列入亟待解决的16个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钱伟长班’着力于工程力学方面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既要坚持传承又要创新改革。”南航航空宇航学院副院长蒋彦龙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它与之前培养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三个贯通,即“本科—硕士—博士”培育阶段贯通、“钱伟长班”与面上班动态管理贯通、低年级学业培养与高年级学术指导贯通、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贯通,探索创新人才精英化培养的有效模式。
在高存法看来,“贯通”也正是《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与实践工程力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创新所在。
除了构建“钱伟长班”这一贯通式人才培养新体系外,航空宇航学院还构筑了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保证体系,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贯通;打造了科研促进教学的有效模式,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贯通。
“我们发挥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国家一级学科的重点学科优势,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学科—专业共建委员会,由学科带头人担任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步进行,把高水平教师团队、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等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资源。”高存法进一步阐释,同时坚持科研服务教学,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教学案例和科创活动,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现学生课外科技训练全员覆盖;加强产教协同,实施工程嵌入式学习、“总师制”团队毕业设计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
而正如航空宇航学院教授陈建平所说,无论是最初设立“钱伟长班”,还是后来逐步探索保障体系,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实践,如今只是把既有的做法总结出来。可以说,获奖只是‘副产品’。”
教学是主业而非“跑龙套”
实际上,早在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陶宝祺领衔的《本科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就曾获得当时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特等奖。
可以说,对教学的重视,在南航一直传承至今,而这也正是高存法初回母校时觉得这里“有点不一样”的原因所在。
“这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拥有一支安心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高存法指出,如果是在教学型大学,有一支主要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并不稀奇,但是对于南航这样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来说,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很多同等水平高校的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不过是‘跑龙套’。”
1989年来到南航任教的陈建平,就是以教学为主业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如果不把我的知识教给学生,就觉得白当老师了,反而会觉得难受。”陈建平说,其实他最初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是在陶宝祺等老一代前辈的影响下,他逐渐认识到,不教是一种浪费,教给他们,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与前辈、大师的接触,让我们这些‘拥抱天空的人’有了更广阔的胸怀。”
不过,教学是一个“慢变量”,至少要等四年或者若干年,学生走上社会后是否得到好评才能看出来。让高存法觉得欣慰的是,航空宇航学院的老师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今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让教学迎来了‘春天’,而在航空宇航学院,这早已成为多年来的常态。”
情怀固然重要,但航空宇航学院却有着更加周全的考虑。
“2015年,我们作为南航的试点学院,通过综合改革,制定了一个教师分类评价的文件,分为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工程技术岗等。”高存法介绍道,学院通过教学指标体系对教师加以衡量,使他们安心做好教学,同时让他们在教学上的成果得到认可和等价回报。“实际上,在文件出台的很久之前,我们也是这样去做的。”
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当然,重视教学,并不意味着不搞科研。就像蒋彦龙所说:“教学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科研中形成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有效传递。而且,只有经过科研的一定积累,才能更好地引进研究性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说,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活动。”
对此,航空宇航学院副教授严刚深有体会。他们去年专门做了一架小型无人机放在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际上,科研促进教学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将国家自然科学奖关于非线性动力学的科研成果引入《振动理论》和《振动控制》课程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国家重要工程的科研项目等。”
而除了可以促进教学外,科研也能得到教学的反哺。
严刚从2011年开始教“钱伟长班”《有限元分析》这门课,相当于计算力学。以前,他自己学的时候,很多知识都是囫囵吞枣,但真正给学生讲课时发现这样是不行的。因此,他大概用了两年时间,把每一个公式和概念搞清楚。“后来,凭借在计算力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我还达成了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教授的合作。”
不过,当前该体系并没有达到高存法的理想状态,未来,他希望激励更多知名教授把精力转向人才培养,而不是仅限于当前的一个教学团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实实在在地承认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工作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