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啃下航空材料“硬骨头”的那个人,走了

发布时间:2017-02-24 点击数:337

他是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是国际生产工程学会(现为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是机械制造领域国际顶尖学术组织)首位中国大陆会员;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大“王牌”教授之一……他就是我国著名机械制造专家张幼桢。

1920年1月,张幼桢出生在江苏常州。1941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先在贵州航空发动机厂工作,后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实习工程师。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是航空切削加工领域唯一的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被原航空航天部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称号。然而,他精彩的一生却永远定格在2016年11月28日。

    植根航空 壮心不已

1952年,一大批航空领域的专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南京,在明故宫的旧址上筹建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南航前身)。张幼桢是第一批“归队”航空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用一生践行航空报国志向。

建校初期,张幼桢作为学校首批教师,边编教材边教学,自行研制教学实验仪器;“文革”中张幼桢被隔离审查,科研和教学工作被迫中断,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提起这段岁月,张幼桢显得十分淡定,他并没有对往事耿耿于怀,而是想到如何尽快补回白白浪费的大好时光。

“文革”后期,他恢复了工作,主动带队深入航空发动机厂,结合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需求,确定了航空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机理与技术研究方向,并明确了科学研究密切与航空制造实际相结合的科研路线。

1974年,原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前身)在南航建立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研究点,团队在张幼桢的领导下,开展与航空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前沿科技研究,为航空关键零部件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开创性引进先进技术,攻克了歼十等飞机型号研制的技术难题;发明了自然与半自然热电偶高精度快速标定装置,为国内一大批高校深入开展切削温度测量研究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实验装备。

改革开放后,张幼桢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在他的影响下,南航的机械制造学科迅速发展壮大,在1987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稳居全国前列。

    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先生风度翩翩,气质儒雅,那是我心中真正教授的模样。”30多年过去了,曾任南航机电学院副院长的左敦稳教授仍记得初次见到张幼桢时的情景。“面试时他要求我背一首唐诗,意料之外又别出心裁的筛选是先生对学生文化修养的考量。”

 1983年,左敦稳从合肥工业大学考取南航的国家教委代培出国研究生,成了张幼桢的硕士研究生。半年之后留学日本,毕业时面对着日本企业的高薪和国内知名高校向他抛出的橄榄枝,他毅然回到南航,对于自己的选择,即使旁人不解,左敦稳仍甘之如饴,“虽然在国内跟张先生读书时间只有半年,但先生的学术研究精神,点点滴滴都在感染着我,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南航”。

 同样因为张幼桢留在南航的还有徐九华教授。硕士毕业时,本可选择到国企工作,但在先生的影响下,徐九华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谈到自己留下的原因,他说:“先生的人格魅力是对我最大的吸引。”

 张幼桢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苦心经营,对整个学科发展功不可没。在近四十年的时光里,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从南航走出,从张先生麾下走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姜澄宇是张幼桢招收的第二届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为了南航的校长和党委书记,之后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此外,还有华侨大学副校长徐西鹏等一批学界、商界、政界的知名人物。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先生”是大家对张幼桢的一致称呼,学生折服先生的人格魅力、钦佩先生的学术造诣。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学生眼中,身高一米八多的张幼桢被学生亲切称为“五好先生”——课上得好、字写得好、图画得好、黑板擦得好、风度好。

1955年入学的退休教师刘肇发仍记得六十年前张幼桢给他们上《材料力学》课的情景:“先生上课身着西服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讲材料的五大变形,生动、具体又不失幽默,听他上课就是一种享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位老人在时光面前停住了脚步,而在他倾尽一生的机械制造领域、在南航的教研室、在每一个识得他的人心中,他还是那个风范永存的张幼桢。